自古以來,招牌是開店的必備商標(biāo),那么古代是如何制作廣告牌的?
招牌主要用以表示店鋪的名稱和記號,又稱“店標(biāo)”,其中有橫招、豎招、墻招、坐招等等,把字號題寫在門、柱、屋檐、墻壁或柜臺上。招牌形式比較固定,但文詞各有千秋。如北京“全聚德”、“六必居”、“同仁堂”等。老字號招牌,實際上已成為經(jīng)營者的品牌標(biāo)志,流傳至今,比如“王麻子剪刀”、“狗不理”等。不少招牌還隱藏著許多人文故事,成為我國一大文化特色?;献又饕硎旧唐凡煌悇e或不同服務(wù)項目,又稱為“行標(biāo)”,可分為形象幌、標(biāo)志幌和文字幌。
便利店超市燈箱商家了解到形象幌即是以商品或?qū)嵨?、模型、圖畫等為特征,使經(jīng)營的商品突兀,顯赫,一目了然。如煙店門前掛一木制大煙斗、酒店門前掛葫蘆或放置一酒壇。中藥鋪門前擺放一制作藥材的鐵“碾子”、襪鋪門前掛襪子。形象幌在當(dāng)時是比較流行的。
標(biāo)志幌主要是旗幌,即酒旗。如《水滸傳》景陽岡酒店前的酒旗。另外,旅店、飯店以燈籠做幌子也是古代比較普遍的一種廣告形式。尤其是夜晚,炫目燈籠格外吸引人,近似于現(xiàn)代的霓虹燈廣告。
文字幌多以單字如茶、藥或雙字及雙字以上表示經(jīng)營的商品品種,如米局等。有時招牌和幌子相互結(jié)合運用,盡現(xiàn)民間特色。